据梁平县志记载:梁平师范学校始建于民国37年(1948年),即梁山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不在县城,而在聚奎乡孙家祠堂。
彼时普遍文盲,亟需师资,而国民党政府风雨飘摇,地处西南内陆的梁山县,仍有一批人立志师范办学,实属不易。

简师即从高小毕业生中招生,只考语文、算术两科,择优招收一年、四年制学生各1个班。而小学毕业直接读简师一年就去当老师,实在“速成”呀,但或因解放的缘故,本应次年最先毕业的这一届简师生,推迟至1950年新中国时代才毕业。这40名简师生,是梁平本土培养的第一届师范毕业生。
第二年,民国38年,梁山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更名梁山县立师范学校,招收3年制中师班,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考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当年共招收学生100人。当年教工共11名。梁平师范历年教工数见下表。
1949年12月7日,梁山县迎来解放。1950年3月,梁山师范迁赵家庵(即今亿联旁的梁平职校处),当时师范与县农职校合并,改称梁山县师职校。
1952年,梁山县更名为梁平县。当年6月,师范学校迁县城南门湾袁家塘坎,此校址直到2001年梁平师范停办并入梁平实验中学。1952年6月,县师职校分置,将农职部分改建为梁山县农业技术学校。
多年来,梁平师范校内有一口大塘,那就是袁家塘。2001年梁平老城大规模改造,梁平师范操场、池塘等大半校舍被征用,建成了今天名豪后广场一带。

第一届简师生,一年制授课科目设国文、算术、地理、历史、自然、劳作、图画,音乐、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小学教材教法、小学行政、体育、实习,每周36课时。三年制中师班授课科目设公民、体育、军训(女生学家务)、卫生、国文、数学、地理、生物、伦理学、劳作、美术、音乐、教育概论,每周32课时。
1950年、1951年,梁山师范没有新招学生,直到1952年才招收新中国时代首届新生200人。而1948年、1949年所招的师范学生,除了1950年有40名一年制学生毕业外,到1952年仅有25人毕业,1953年有57人毕业,1954年有52人毕业。
经过三年学习,1952年所招新中国时代首届新生,于1955年有107人毕业,很大一部分次年拿到毕业证。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梁平师范曾有附属小学,梁平师范附属小学简称"附小"。也就是今天的梁山小学!1952年,县第二初级小学与私立福德小学合并为附小,先与师范同校,后于1957年迁今梁山路位置。最初办班4个,1978年时办班20个(其中有戴帽初中班2个,1981年停办初中)。
1953年至1958年几年间,梁平师范除1956年招生300人外,其余各年均招生100人。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招生300人。1960年招生500人,这是梁平师范的最高招生记录。但接踵而来的凶烈饥荒,造成了各个学校停学。
1961年,梁平师范有23人毕业,这是梁平师范41届有学生毕业的年份中,毕业人数最少的一年。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得以返回学校。
1961年、1962年、1963年,梁平师范连续三年没招新生。以前所招学生于1963年结业,但只有97人毕业。之后三年没有学生毕业。
1964年、1965年、1966年,梁平师范各招新生100人,分别于1967年毕业45人,1968年毕业87人,1969年毕业100人。
1966年年中“文化大革命”开始,梁平师范从1967年起停招四年。从县志的表中可以看出,1970年是师范校中上既没有新招生、也没有毕业生的唯一一年,当年中断了全部办学。
1971年至1975年,梁平师范连续五年招生,共700人。因为文革招生考试停止,不知是不是“工农兵推荐上学”的招生。这五届师范生,分别于之后6年毕业。“文革”期间,为贯彻“学制要缩短”的“五·七”指示,梁平师范从1972年开办两年制中师班,并持续开办了8年,于1981年恢复三年制。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梁平师范在中断两年招生之后,恢复招生200人。之后再没中断招生。因学制恢复为三年制,所以1982年、1983年没有学生毕业。
1984年秋,梁平取消高中预选考试,初中毕业生参加三结合(毕业、高中招生、中专预选)考试,中专中师考生预选合格,才能参加中专中师统一招生考试。
梁平师范教师队伍从最初11人,增长到1960年的47人。后受“三年自然灾害”及“文革"影响,波动较大。而1981年时有教工53人,当年在校学生总数462人。之后教工人数下降,1982年有49人,次年51人,1984年为66人。
1985年时,梁平师范学校有教职工67人,学生12个班、515人。设有图书室,藏书30多种,5000余册;物理生物实验室,教学仪器427种、2158件。1990年,学校占地22011平方米,建筑面积9555平方米~
1986年至2001年停办,梁平师范教工队伍稳定在64至85人区间。招生人数从230人起有所下降,班额从50余人到30余人不等。
1998年,梁平师范最后一届招生,只招收了59人。2001年6月最后一届毕业,梁平师范学校与梁山高级职业中学合并,组建为梁平县实验中学。今天,梁平实验中学老城校区内,还有师范当年的最后一栋楼(实验楼),改为的行政楼。
其实,梁平师范最后几届学生也不再包分配了,而是各行找工作,大部分暂时联系的各缺编学校当代课老师。在2008年全重庆最后解决民办老师、代课老师的转正大考试中,他们基本上都考转为公办教师。后几届师范生,进入其他行业就业的也较多。
53年艰苦与辉煌,梁平师范毕业生成为梁平中小学师资的骨干力量。1949年-1985年的36年间,梁平师范学校总共招收了4296名学生,培养毕业生2953人。1986~2000年的15年间,梁平师范学校共设教学班167个,培养毕业生2317人。2000年之后,中小学几乎都是招收的大专、本科毕业生了。
尽管梁平师范和万县美师、开县音师、云阳体师等中等师范,为梁平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培养了大批公办老师,但公办老师仍无法满足每年1万左右新生人口并入学的师资需要。所以,自建国以来,民办教师、代课教师都占相当比重。民办老师在公办学校中有编制,但代课老师连编制也没有。
在梁平师范的招生史上,也曾招过几届民师班,来自梁平、忠县等几个区县非常优秀的民办老师,得以考入成为公办老师。他们多年来养成的综合素质,更是胜过普师班学生一大截。在2008年那场彻底的、最后的民办教师与代课老师转正大考试之前,政府历年通过师范招生、大专函授招生等方式,多批次地解决了很大一部分民办老师、代课老师转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