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依法向杨某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和财产报告令,但杨某某始终拒不履行。经查询,被执行人名下的银行账户、网络资金账户、车辆、房产等,都暂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被执行人靠做零散工维持生活来源,养育一儿在外做一些小工程。
"我只是开车的,鞭炮是他们自己不小心弄燃的,跟我没关系,就算跟我有关系,凭什么要我赔这么多钱?"面对执行法官,杨某某满腹委屈。
而申请人一方则情绪激动,坚称杨某某存在转移财产嫌疑:"他儿子在做工程,肯定把钱都转到儿子名下了,肯定是你们这些法官没有调查清楚!"
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多次调解都不欢而散。
面对僵局,执行法官及时调整策略,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分别与双方进行深入沟通。一方面认真倾听杨某某的委屈与诉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类似案例,向其阐释法律规定,让杨某某逐渐明白自己在这起事故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了解拒不执行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执行法官耐心安抚申请执行人的情绪,告知他们法院执行工作的流程和进展,展示已开展的财产调查工作成果,消除他们对法院工作的误解,劝导申请执行人理性维权,希望他们理解被执行人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时间宽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