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咖啡”并非第一次被曝光。几年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曾披露:韩某某、洪某某在减肥咖啡中掺入国家禁止添加的西布曲明并在网上大规模销售,销售金额达800余万元。成本仅为8元一盒的减肥咖啡,竟以298元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暴利背后更是对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
殷鉴不远,“毒咖啡”何以重出江湖?电商平台上为何还能公然出售?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长期饮用?是没了解过还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
面对无良商家公然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以儆效尤。最高检发布的减肥咖啡案件中,上海铁路运输法院以韩某某、洪某某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韩某某有期徒刑十五年,罚金1000万元;判处洪某某有期徒刑十二年,罚金700万元。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定性,到最高15年有期徒刑与千万罚金的判决,彰显了司法机关“最严厉处罚”的决心。兰州警方破获的“瘦身咖啡”案件将会如何处理,不妨拭目以待。
置消费者生命健康于不顾的商家固然要严惩不贷,这些案件所折射出减肥市场的乱象与公众健康认知的误区,更值得引发深思。
减肥没有捷径,但商家利用“躺着就能瘦”的虚假宣传,精准击中一些人的心理焦虑。医学早已证明,健康减重必须遵循科学规律:适度运动与合理饮食的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的生活方式调整,才是可持续的瘦身之道。那些宣称“三天瘦五斤”之类的营销话术,本质上是对健康规律的无视与对消费者智商的愚弄。正如网友所言,任何违背生理规律的“神药”,最终都将成为身体难以承受之重。
治理网络食品乱象,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守土有责的电商平台应切实履行审核义务,对违规产品坚决下架;监管部门要完善网络销售监管机制,将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纳入常态化监管;消费者更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理性看待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减肥,避免跌入“速效”陷阱。多管齐下铲除“瘦身咖啡”滋生的土壤,让减肥市场回归理性,让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