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战略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和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为摧毁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基地,动摇大后方人民的抗日意志,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妥协投降,从1938年至1944年,侵华日军集中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航空兵力,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长时间的无差别战略轰炸。
为有效应对日机的狂轰滥炸,保障重庆空防安全,1937年10月26日,四川省政府据重庆防空司令部代电,决定成立梁山等13县监视哨,履行对空监视、搜索日机行动,传递防空情报及联络附近空军战场等职责,防空情报联络事宜受重庆防空司令部指挥。
1937年10月26日,四川省政府成立梁山等13县监视哨的训令。(梁平区档案馆馆藏)
1938年1月,四川全省防空司令部在梁山设立六三监视队,队部驻梁山县县立中学校。1938年2月,在文化乡、响鼓岭、福禄镇、柏家镇、观音镇、聚奎镇设6个监视哨。
1938年2月23日,《梁山县监视哨所配备表》。(梁平区档案馆馆藏)
1939年3月,四川全省防空司令部对全川监视队哨进行撤销或增设。决定于1939年4月1日起,在梁山县双河场、柏家乡、福禄镇、响鼓岭、文化乡、明达镇、袁驿镇、黄土坎、龙沙镇、观音镇等地设10个监视哨。
1939年4月1日,梁山县队哨组织及人员一览表。(梁平区档案馆馆藏)
1944年11月24日,四川全省防空司令部第六三监视队队哨职员一览表。(梁平区档案馆馆藏)
为有效传递梁山境内各防空监视哨的防空情报,民国二十九年(1940)1月,梁山县电话管理所对梁山县与万县、忠县、垫江、大竹、开江等县间的通讯线路进行了整理,并绘制《梁山县防空情报线路图》。
民国二十九年(1940)1月12日《梁山县防空情报线路图》。(梁平区档案馆馆藏)
这张防空情报线路图显示,梁山县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构建了以县城总机为核心,福禄镇、双桂堂、三区署、袁驿镇等4个电话交换所为枢纽,5条干线6条支线为骨架的防空情报网络,及时传递文化乡、五家垭口、福禄镇、双合场、同兴、观音镇、和亲镇、聚奎镇、礼让镇、明达镇等10个防空监视哨收集的防空情报。
全面抗战时期,梁山防空监视队哨通过防空情报传递网络,向万县防空指挥部、重庆防空司令部及四川全省防空司令部及时、快捷、准确地提供了大量防空情报,为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反轰炸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