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9|回复: 7

梁平曾神一般存在过的学校...忆老师和同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9 1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梁平教育界的“黄埔军校”....他们陆续迎来退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师生,在初中毕业生中百里挑一,考上就端铁饭碗包分配,毕业就享国家干部身份。
 
几天前我们分享了《70名最优秀的外地学生考上梁平这学校就端铁饭碗...忆北门大火灾》,接着来看钟老师回忆在梁平的校园生活(中):这些老师、这些同学...你是否熟识?
一、梁平师范校园

(作者: 钟国凡)

 

八十年代的梁平县城,木头房子挤挤挨挨地排着,黑瓦覆顶,木板墙被岁月熏得发黄。街面不宽,青石板早已磨得光滑,雨天便泛着湿漉漉的光。挑担的、推车的、挎篮的,人影在巷弄里穿梭,市声嗡嗡地浮在空气里,像一层薄雾。  

 

城中心的梁平师范学校,片石墙围出一方天地。校园里有座古庙,飞檐翘角,朱漆剥落,被拆得支离破碎。

 

与之对望的,是一栋俄式教学楼,方方正正,灰扑扑的,廊柱粗壮,窗户开得极大,阳光斜斜地切进去,照见浮动的尘埃。学生们夹着书本匆匆走过,蓝布中山装、白球鞋,偶尔有人哼两句邓丽君,声音压得极低。 

 

 

城北是军用机场,铁丝网森严地圈出一片寂静。飞机起落的轰鸣时常打断我们的读书声。南北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城便这样被硬生生地拗成两半,机场北是一望无垠的农田,远远望见高高的文峰塔。  

 

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得以开放,或南北交通,或在机场嬉戏。每到周末,我们邀约几个好友到机场玩耍,不知黎万国同学在哪里搞来一辆自行车,张凡华等我们几个就学会了骑自行车。  

 

飞机就在机场边上,有解放军战士守卫着。我们可以近距离观摩飞机,战士跟我们岁数差不多,我们一起聊天,没有现在那么严肃,都是米格飞机。后来,据说航天英雄杨利伟那时在梁平机场,是空军飞行员,他老婆在梁平教师进修校教书。  

 

我国正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涌入国内,穿西装大喇叭裤已成时尚,时常看见留长发的青年,手提录音机,哼着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跳着摇摆舞,我们只能敬而远之。  

 

几年前资料图的南华中学老食堂大楼。十几年前旧城改造时,拆除原梁平师范教学楼所建。当年师范教学楼前有一口大塘,就是上图中目前挖坑所在位置。

 

学校教学楼旁有个小池塘,夏天一池塘荷叶星星点点冒出几朵荷花。烧锅炉的师傅杨二,在家里兼做烤鸭,算是副业或第二职业,他把鸭子饲养在池塘里。

 

锅炉房是我们每天必去的地方,用热水瓶打开水洗脸洗脚喝水都要用,杨二由于搞第二职业,常常晚开门早关门,同学们意见很大,经常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我们班上有个叫张定万的同学体弱多病,为了强身健体也习武练拳,有一天,与杨二师傅打将起来,只见那杨二把烧锅炉的火钩在熊熊炭火中烧红,我那可怜的张同学还在运气,一招一式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好时,杨二取出那烧红的火钩直向张定万戳来,我大喊一声“张定万,快跑!”,我们一溜烟跑了。要知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何况是烧红的火钩呢?  

 

中师生,国家每个月拨给的生活费是18.5元,梁平师范实行的是席桌制,也就是8人一桌统一打饭统一配菜五菜一汤,像吃酒席一样,人到齐了就开整,我们没有感觉到五菜一汤,同学调侃“汤菜一舞”没了。

 

一个星期吃三次肉,每次只有一个扣碗,只有8片肉,每人一片,不过,一片肉有巴掌大,两指厚,比汝溪野鹤的张扣完还要大,按标准是每人半斤肉。  

 

 

82届的同学要比我们醒事,认为学校克扣我们的生活费,常常去学校闹事,什么馒头小了呀,馒头碱放多了变红了,吵吵嚷嚷什么学校拿血馒头给我们吃。那时的炊事员多是接班的,也没有什么手艺,饭难吃菜无味,分量严重不足,吃不饱。

 

我们的校长是个诗人,经常在国家级杂志《诗刊》发表诗作。他在大会上讲“有的同学说什么血馒头,是鲁迅先生治痨病的人血馒头吗?”等等。  

 

不久,校长变换了,取消了席桌制,每个月发17.5元的饭票,留一块钱作班费,排队打饭,想吃多少就给多少钱的饭票,据说,是向忠县师范学习的。

 

我精打细算,每天都能吃一次肉,毕竟每份荤菜才两角钱。就是讨厌打饭师傅的手抖得厉害,眼看漫漫一勺肉,抖了几下,到碗里就没有几片了。总之,比以前好多了。  

 

我们寝室有20多位同学,不久,大家都很熟了,王相荣叫“王相公”,范家军会蛇拳,张凡华斯文得像妹儿,叫“幺妹”,同学们嘴里天天是“这斯”,那“鸟人”,晚上摆龙门阵,不按时就寝,什么“猩红点点”,什么“孙二娘人肉馒头”,听得我们云里雾里,慢慢才知道他们说的是《水浒传》的话,还有《西厢记》里崔莺莺与张生的事。

 

我们没有读过四大名著,赶快去图书室借来读,不但读了四大名著,还有什么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古代名著《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三言两拍》等,反正很快就把古代散文诗歌国外文学都读了个遍。  

真是:  

 

书窗灯火映星稀,球场飞奔汗湿衣。

机场学车频跌倒,文林觅句偶忘机。

红楼水浒灯前阅,异域奇谈月下归。

莫笑当年贪恶补,青春有梦自腾飞。

二、梁平师范那些人

历史上,有一个群体,他们曾是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却错过了高考,错过了清华北大。而且,正是这批人,他们托起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今天中国的教育崛起中,他们功不可没。

 

他们,就是一代中师生。

 

中师,乃“中等师范”的简称,上世纪80、90年代,国家为了缓解中小学校师资缺乏的问题,出台政策,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招优秀毕业生到中等师范学校,给干部身份与城市户口,学习三年后,回到乡村学校当老师。

 

初中毕业上中师,一时成为初中毕业生的最佳选择。 我就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也算是弃儿。

 

 

81年初中毕业,梁平师范录取忠县籍学生70人,但实际入学有69人。有一位胆子大的同学弃学没来报名,而选择了读高中。

 

招录的梁平籍学生也是70人,两个县139名同学,分为三个班,每班40多人。那年男女生同等分数录取,男生多女生少,女生仅14位,这个数字我记得相当准确,几十年不会忘。

 

82年改变了这种局面,忠县师范录取时,照顾女生,按男女人数比例录取,女生比例必须达30%,当然,女生的录取线要低一些。

 

 

那个时代,我们这批农村来的孩子多数瘦不拉几的,十五六岁的少年,荷尔蒙都还没有开始分泌,也许是思想的禁锢,同学们一门心思搞好学习,按时毕业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还没有特别关注女生。

 

我所在的班级是二班,班主任老师李天模,中年汉子,也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声音大,中气足,整个校园都听得到他的声音,数学对我们来说是轻松的。

 

前几年我们同学聚会,还请李老师来忠县,80多岁了,身板硬朗。

 

我们学习《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与写作》等。我们学语文,普通话是一大难关,因为我们从小学到初中,老师都是讲四川话,幸好我的小学老师教我的汉语拼音还很扎实,学普通话不费力。

 

梁平师范的老师,有的是文革前的大学生,落实政策的;有的是从中学骨干中抽调到师范任教的;但也有滥竽充数的。

 

 

我的物理老师叫陆机,是一位优秀的物理老师,瘦高瘦高的,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讲课语速极快,但生动有趣,是西南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陆老师不但物理课教得好,二胡、手风琴样样精通。他收了俩徒弟学手风琴:一位是三班的张信福,还有一位是我们二班的同学。

 

每天下午5点多,陆老师的亲手指导他俩,他俩进步非常快,他们俩把《斗牛士舞曲》拉得出神入化,不但迷倒了女生,男生也被迷倒的。

 

我的同班同学靠拉得一手好手风琴,毕业后,从忠县拉到了万州,从万州拉到了重庆,也把好多美女迷倒,私生活也极其丰富,当然,他早已不当老师了,此是后话。

 

陆机老师才华横溢,但他的家庭生活却是很不幸的,他本人有甲亢病,吃得多还消瘦,每到上午10点多他都要到食堂打饭吃,不吃就大汗淋漓,非吃不可。

 

陆老师的老婆在万州,但夫妻似乎不合,他的宿舍正对着我们学生宿舍,也没听说他们有没有孩子,反正他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后来,我们毕业了,他调到梁平中学教高中,成了全县数一数二的优秀物理老师。但50多岁英年早逝。

 

 

我们班上有个梁平籍的同学叫孙锐利,从小他爸教他拉二胡,听说是5岁开始学,他爸也是梁平师范毕业的,孙锐利课余就在教室里拉《二泉映月》,拉得我们泪流满面,一曲《万马奔腾》,拉得我们心潮澎拜。

 

孙锐利每次拉二胡,余成勇同学都去观摩,一招一式的模仿学习,后来,余成勇的二胡与孙锐利不相上下,余成勇真是个天才,一学就会,一学就精。

 

后来,余成勇的女儿清华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余成勇则在忠县拔山小学任教。一年暑假,他去农村挖花生,还挖了红薯,准备快递到上海去,他说,自己种的没有污染,好食材寄给女儿,在回学校的路上,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二胡手艺也随他而去了。

 

中师样样都教,学生样样都学,兴起一股学乐器之风,家里条件好的,买手风琴小提琴,家庭条件差点的就买二胡,我买了把笛子,后来又买了口琴,便宜。

 

拉二胡拉得好的,余音绕梁,拉得不好的,让人头疼。寝室里有位同学,早上拉,中午拉,晚上拉,他不是拉二胡,而是像木匠拉锯,拉得我牙齿发颤,拉得我牙齿松动,现在牙齿都掉了好几颗,就与他拉二胡有关。也不怪他,又有几个像余成勇那样的天才呢。

 

 我们学音乐,脚踏风琴是必修课,我们有空就往风琴室钻。那时,梁平师范脚风琴仅20多台,有200多人学,不抢位置不行,我们开始学《粉刷匠》,毕业考试也是《粉刷匠》,边弹边唱。

 

我学习比较刻苦,远不止会弹唱粉刷匠,我唱歌的水平也突飞猛进。现在,很多领导都羡慕我的唱歌水平,我可不像他们是OK厅学的,我可是专业的。 难忘那段经历,酸甜苦辣中许多快乐。有诗为证。

 

读律深宵伴月寒,

琴弦初试指犹酸。

歌吟未就腔先哑,

二柱频移调欲残。

弓压丝桐磨茧厚,

谱翻洋曲皱眉看。

艺途何惧辛兼苦?

一笑拈来天地宽。

2025年4月

忠州香山湖

相关阅读>
70名最优秀的外地学生考上梁平这学校就端铁碗...忆北门大火灾!
 

阅读背景>

1970年代的出生人口大爆炸,仅梁平最高峰年出生3万人,连有的生产大队(村)都办小学戴帽初中班了。直到1990年前教师都奇缺,大量的民办老师或代课老师支撑基础教育,而乡村公办老师只占教师数的小部分。

 

选拔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直接报考中等师范(又称小中专),入校即免学费、吃国家供应粮领生活补助、享城镇户口,毕业即端铁饭碗当公办老师,享干部身份(当时公务员法还没实施,体制内只有干部与工人之别)。只是男生往往分配到边远村校,女生分配到好的村校或完小,大多人一生从事乡村教育,所以一些孩子入校时很多人都不甘心,但后来大多数人毕业后都在教师岗位上颇有建树,今仍是基础教育的前辈级力量。

 

 相关阅读>

梁平师范回忆录(下):我穷得常吃不饱饭,躺床上硬饿…多名同学没拿到毕业证…

◎梁中一语文老师的励志回忆录:从梁平师范回深山教书…曾病痛全失忆又奇迹重返讲台

一位中年老师的梁平师范回忆录(上): 穷学生为省几元车费,步行5小时回家…

梁 平 师 范 简 史

据梁平县志记载:梁平师范学校始建于民国37年(1948年),即梁山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不在县城,而在聚奎乡孙家祠堂

 

彼时普遍文盲,亟需师资,而国民党政府风雨飘摇,地处西南内陆的梁山县,仍有一批人立志师范办学,实属不易。

 

图片

 

简师即从高小毕业生中招生,只考语文、算术两科,择优招收一年、四年制学生各1个班。而小学毕业直接读简师一年就去当老师,实在“速成”呀,但或因解放的缘故,本应次年最先毕业的这一届简师生,推迟至1950年新中国时代才毕业。这40名简师生,是梁平本土培养的第一届师范毕业生。

 

第二年,民国38年,梁山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更名梁山县立师范学校招收3年制中师班,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考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当年共招收学生100人。当年教工共11名。梁平师范历年教工数见下表。

 

1949年12月7日,梁山县迎来解放。1950年3月,梁山师范迁赵家庵(即今亿联旁的梁平职校处),当时师范与县农职校合并,改称梁山县师职校

 

1952年,梁山县更名为梁平县。当年6月,师范学校迁县城南门湾袁家塘坎,此校址直到2001年梁平师范停办并入梁平实验中学。1952年6月,县师职校分置,将农职部分改建为梁山县农业技术学校。

 

多年来,梁平师范校内有一口大塘,那就是袁家塘。2001年梁平老城大规模改造,梁平师范操场、池塘等大半校舍被征用,建成了今天名豪后广场一带。

 

图片

 

第一届简师生,一年制授课科目设国文、算术、地理、历史、自然、劳作、图画,音乐、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小学教材教法、小学行政、体育、实习,每周36课时。三年制中师班授课科目设公民、体育、军训(女生学家务)、卫生、国文、数学、地理、生物、伦理学、劳作、美术、音乐、教育概论,每周32课时。

 

1950年、1951年,梁山师范没有新招学生,直到1952年才招收新中国时代首届新生200人。而1948年、1949年所招的师范学生,除了1950年有40名一年制学生毕业外,到1952年仅有25人毕业,1953年有57人毕业,1954年有52人毕业。

 

经过三年学习,1952年所招新中国时代首届新生,于1955年有107人毕业,很大一部分次年拿到毕业证。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梁平师范曾有附属小学,梁平师范附属小学简称"附小"。也就是今天的梁山小学!1952年,县第二初级小学与私立福德小学合并为附小,先与师范同校,后于1957年迁今梁山路位置。最初办班4个,1978年时办班20个(其中有戴帽初中班2个,1981年停办初中)。

 

1953年至1958年几年间,梁平师范除1956年招生300人外,其余各年均招生100人。1959年“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招生300人。1960年招生500人,这是梁平师范的最高招生记录。但接踵而来的凶烈饥荒,造成了各个学校停学。

 

1961年,梁平师范有23人毕业,这是梁平师范41届有学生毕业的年份中,毕业人数最少的一年。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得以返回学校。

 

1961年、1962年、1963年,梁平师范连续三年没招新生。以前所招学生于1963年结业,但只有97人毕业。之后三年没有学生毕业。

 

1964年、1965年、1966年,梁平师范各招新生100人,分别于1967年毕业45人,1968年毕业87人,1969年毕业100人。

 

1966年年中“文化大革命”开始,梁平师范从1967年起停招四年。从县志的表中可以看出,1970年是师范校中上既没有新招生、也没有毕业生的唯一一年,当年中断了全部办学。

 

1971年至1975年,梁平师范连续五年招生,共700人。因为文革招生考试停止,不知是不是“工农兵推荐上学”的招生。这五届师范生,分别于之后6年毕业。“文革”期间,为贯彻“学制要缩短”的“五·七”指示,梁平师范从1972年开办两年制中师班,并持续开办了8年,于1981年恢复三年制。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梁平师范在中断两年招生之后,恢复招生200人。之后再没中断招生。因学制恢复为三年制,所以1982年、1983年没有学生毕业。

 

1984年秋,梁平取消高中预选考试,初中毕业生参加三结合(毕业、高中招生、中专预选)考试,中专中师考生预选合格,才能参加中专中师统一招生考试

 

梁平师范教师队伍从最初11人,增长到1960年的47人。后受“三年自然灾害”及“文革"影响,波动较大。而1981年时有教工53人,当年在校学生总数462人。之后教工人数下降,1982年有49人,次年51人,1984年为66人。

 

1985年时,梁平师范学校有教职工67人,学生12个班、515人。设有图书室,藏书30多种,5000余册;物理生物实验室,教学仪器427种、2158件。1990年,学校占地22011平方米,建筑面积9555平方米~

 

1986年至2001年停办,梁平师范教工队伍稳定在64至85人区间。招生人数从230人起有所下降,班额从50余人到30余人不等。

 

1998年,梁平师范最后一届招生,只招收了59人2001年6月最后一届毕业,梁平师范学校与梁山高级职业中学合并,组建为梁平县实验中学。今天,梁平实验中学老城校区内,还有师范当年的最后一栋楼(实验楼),改为的行政楼。

 

其实,梁平师范最后几届学生也不再包分配了,而是各行找工作,大部分暂时联系的各缺编学校当代课老师。在2008年全重庆最后解决民办老师、代课老师的转正大考试中,他们基本上都考转为公办教师。后几届师范生,进入其他行业就业的也较多。

 

53年艰苦与辉煌,梁平师范毕业生成为梁平中小学师资的骨干力量。1949年-1985年的36年间,梁平师范学校总共招收了4296名学生,培养毕业生2953人。1986~2000年的15年间,梁平师范学校共设教学班167个,培养毕业生2317人。2000年之后,中小学几乎都是招收的大专、本科毕业生了。

 

尽管梁平师范和万县美师、开县音师、云阳体师等中等师范,为梁平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培养了大批公办老师,但公办老师仍无法满足每年1万左右新生人口并入学的师资需要。所以,自建国以来,民办教师、代课教师都占相当比重。民办老师在公办学校中有编制,但代课老师连编制也没有。

 

在梁平师范的招生史上,也曾招过几届民师班,来自梁平、忠县等几个区县非常优秀的民办老师,得以考入成为公办老师。他们多年来养成的综合素质,更是胜过普师班学生一大截。在2008年那场彻底的、最后的民办教师与代课老师转正大考试之前,政府历年通过师范招生、大专函授招生等方式,多批次地解决了很大一部分民办老师、代课老师转正问题。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79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606
发表于 2025-4-29 13: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中师出来当老师,是那个人才匮乏的时代的特殊群体,当时确实是功不可没,也有很多的时代局限性,毕竟只相当于高中的文化程度,但也算是科班出身,比更早的一些时候随意聘用的无牌无证的那些老师要好得多。不过老师只是一个职业,跟文凭的关系可大可小,有些人天生就是好老师,也有些人就算是博士或者研究生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好老师。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74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00
发表于 2025-4-29 13: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名曰师范。你还记得吗?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

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5013
发表于 2025-4-29 17: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此景 此物 勾起许多人 难忘的记忆  文章挺美的  通俗易懂  一代人的  尘封记忆 梁平师范 小的时候 我时常去里面打望  灯晃忘记过去  意为背叛  回想儿时 快乐 美好  童年 时光 悄然落泪 人之常情  对事 物 人 都是有特殊感情的只是 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已经渐渐变老  已不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 少女  赤裸裸的来  赤裸裸的去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4-29 19: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一个时代的产物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42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363
发表于 2025-4-29 20: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那时能中师毕业就端上了铁碗。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99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119
发表于 2025-4-29 20: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这都是老黄历了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618

帖子

486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66
发表于 2025-4-29 22: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陆机老师,教过我高中物理,他教得确实快,很幽默,休息时,坐个红鸡公(嘉陵)摩托,去水库钓鱼。他上课,很认真。有个坐前排的同学,上课打瞌睡,差点,将那同学的桌子,从三楼扔下去。,现在,他也驾鹤西去。我们也老了。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